Tel:153 2100 2012

Email:ceo@lianyun.wang

Beijing Four Sentences of Heng Q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
新一轮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启动 新增“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人才”类别
来源: | 作者:4SHQ | 发布时间: 764天前 | 2738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一轮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已正式启动。近日,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

21家科研院校、高校及附属机构和6个地方将先行试点,用2年时间为全国推广总结经验。

近年来,我国印发了多份人才评价改革文件,尤其是2018年来科技人才评价“破四唯”,此轮试点将接续“破四唯”改革,为科技人才评价“立新标”。

在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工作中,“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义重大。

《试点方案》的亮点是对科技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在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之外,重视对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评价。这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之举。

“现实中,最需要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的一类人才就是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而他们的评价却恰恰最难,可能导致造‘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尴尬。”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落实难落实不到位

科技人才评价是一项需要持续破解的难题。

早在2011年7月,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就提出,要引导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建立“以科学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有专家因此将2011年视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元年。

分类评价此后被确立为科技人才评价的基本原则之一。2014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及承担单位》,以9所高校为试点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不过,这9所高校没有一所进入此轮试点。其时,教育部方案按照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技活动人员、从事技术支撑和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进行了分类。

2018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顶层设计再次明确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包括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

可以发现,《试点方案》基本沿袭了指导意见的分类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8年到2020年,有关部门下发了多份文件,规范SCI论文使用,开展专项行动,攻坚科技人才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痼疾。

“破四唯”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相关负责人也指出,与广大科研人员的诉求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比,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还存在落实难、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科技人才评价的痼疾积习已久,想要短时间内彻底解决殊非易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究其原因,马亮认为,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一刀切”的量化简单评价,忽视科技人才的差异性和特色,导致评价体制没有实质性转变。


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试点方案》在人才分类上的最大亮点,是增加了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

《试点方案》指出,对于这类人才,要突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建立体现支撑国家安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实际贡献和创新价值的评价指标,重点评价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完成情况。

马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此类人才的评价是最难的。“一方面,认定何为重大攻关任务难有共识;另一方面,承担此类工作集体贡献居多,很难明确个人贡献。”

现实中,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往往论文少、奖项少,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不利。

此次21个试点单位集中于农业、卫生健康、水利、工业和信息化等行业领域。以农业为例,有农业科技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育成一个农作物新品种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年以上,科研周期长,成果产出周期相应也长。

“那些从事种质资源保存研究的人才,虽然为国家种子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却很难产出高影响因子论文、难获重大奖励。”他说。

这就需要针对性的评价办法。据报道,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团队经过多年研发,打破了RV减速器的国际垄断。在多年的研发过程中,张跃明把工作重点放在工程技术的研究上,而不是发表学术论文。

得益于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完善,北京工业大学将成果转化业绩作为教授职称评聘重要依据,破格为张跃明晋升教授职称。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康僆自主研发了卫星组网协议和空间网络地面半实物仿真验证系统,在重点单位、重大工程中有多项应用,并参与编制多项国际国内标准。

2019年,南京大学新增“专用先进技术组”和学术方向较为小众冷僻或专业特色明显的“冷门绝学”特殊岗位学科组。因为这一改革,尽管发表在一流期刊上的论文并不多,但赵康僆如愿在2021年晋升为教授。

“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如果没有论文数量的支撑,那评价结果可能会受影响,但现在评价内涵的多元化使我更具优势,也不必为了评职称而把精力都放在写论文上了。”赵康僆在接受采访时说。

其他类型的科技人才评价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有两个研究所被列入试点,中国农科院2017年开始设置40岁以下评选正高和35岁以下评选副高通道,单独安排专门指标,按照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软科学研究类分别组织优秀青年进行申报和评审,避免业绩标准“一刀切”和“一把尺子量到底”。

近日,安徽省出台文件,为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量身定制职称评审标准。对于作出重大贡献、取得显著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


扭转科技人才评价“指挥棒”

《试点方案》要求,试点地方制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于2022年12月15日前报送科技部。

有的试点已经公开表示试点的方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官网文章介绍,将从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完善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改革,形成有效做法。

湖北省科技厅在8月18日一份对省政协提案的答复中写道,探索人才评价“注册积分制”和“举荐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

马亮认为,如果不能根本扭转科技人才评价的“指挥棒”,那么就很难让这些政策切实落地并发挥作用。

“归根结底,要让用人单位真正掌握科技人才评价的权限,量体裁衣地制定合适的评价方案。特别是要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让科技人才评价真正回归科技界,形成良性循环和自我净化的健康生态。”他说。

代表作评价是“破四唯”的利器,《试点方案》再次强调,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

但现实中,对科技人才评价既重质量又重数量,代表作本身的价值让位于代表作的数量,并有水涨船高的趋势。

“这样一来,代表作制也日益量化,而背离了代表作评价的初衷。”马亮说。

有的试点单位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采取每人3篇代表作加10位评审专家的评价方式,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支持行动,对确有问题的科研人员终止稳定支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对新引进的人才采用6年内不考核、实行年薪制和稳定支持方案的工作办法。

同行评价也是科技人才评价的重要创新,但现实中,评价主体与被评主体之间可能存在裙带关系、人情关系,评价主体本身可能带有思维惯性,评价较为保守、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公正性。

对此,《试点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同行评价的责任机制,在专家选用、管理和信用记录等方面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同行评价的方式和程序、评价意见反馈等行为。

“要让作为用户的政府部门、企业来评价成果,避免评价主体和标准跑偏。”马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