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小企业实施“梯次”转型
中小企业坚持因“企”制宜、重点突破,评估转型潜在价值和可行性,明确转型优先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应加强关键业务系统部署应用,围绕产品数字孪生、设计制造一体化、个性化定制等复杂场景开展系统化集成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应以需求迫切的场景为突破口,实施重点场景深度改造。小微企业应考虑自身资源条件限制,开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积极上云上平台,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等订阅式产品服务,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强化与龙头企业的标准适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全面融入产业链供应链。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加强工作协同,充分发挥两化融合相关管理机制作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各地相关主管部门积极开展指南宣贯,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先行探索场景数字化转型试点,打好政策“组合拳”。鼓励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加强联合,挖掘行业转型需求和典型应用案例,推动制造企业与软件开发商、自动化集成商、平台服务商等基于图谱实现精准对接。
(二)加大政策支持
有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专项资金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符合企业转型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带动地方政府、创投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支持力度。鼓励地方依托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图谱建设、标准制定、设备更新、首版次软件培育、供需对接等工作,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实施制造业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健全标准体系
鼓励各类标准化组织、科研院校、骨干企业等编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制定产业链数字化场景编码索引,围绕基础共性、典型场景、解决方案等方面,梳理关键亟需标准清单,明确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强化数字化转型标准供给,促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标准化适配和规模化复制。支持各地开展数字化转型“标准+”工作站、“标准周”、标准化宣贯会等活动,推动一批成熟易用的数字化转型标准发布实施,推广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等国家标准应用,以国家标准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完善服务支撑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主体,打造标准化、低成本、可复用的解决方案,形成服务商资源池。加快培育一批深耕行业的专业软件开发商、自动化集成商和平台服务商,探索孵化一批提供数据确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服务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开展服务商分类分级评价规范标准研制及贯标。依托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一批“创新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载体,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省-市-县”多级联动、全链条转型服务贯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