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组建,标志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迎来了一次高层级、深层次的顶层设计改革。这一重大变革的核心在于强化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统筹协调”,旨在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于各部委下属的科技咨询机构,特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电子科学委”)而言,这既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责任,也预示着工作定位、方式与重心的全面调整。
电子科学委亟需深刻把握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内涵与要求,彻底转变以往可能存在的“被动咨询”或“领域内自循环”模式,积极主动地向“中央科技委战略在电子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端执行智库和关键支撑节点”这一新角色演进。
为适应新形势,电子科学委首先应在角色认知上实现根本转变。
电子科学委不应再局限于作为工信部内部的专家顾问团队,而应清醒认识到自身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央科技委决策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各项工作必须直接对标、精准服务于中央科技委所关注的“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切实提升在国家科技决策层面的贡献度和支撑力。
需将中央科技委确立的宏观科技战略与政策方向,紧密结合电子与信息领域的专业技术特性与产业规律,转化为本领域清晰可执行的技术路径、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上报工信部并指导行业发展。
应深入产业一线,敏锐捕捉和凝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真问题、产生的真实需求以及前沿突破涌现的新趋势,将其升华到国家战略高度,形成高质量、可操作的政策建议,通过工信部渠道向中央科技委提交,从而为国家层面的科技决策提供坚实有力的实践支撑。
电子科学委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常规性的技术评审与项目论证,果断、坚决地向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转移。
- 主动谋划重大课题:紧密围绕中央科技委关注的“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组织开展超前研究。聚焦诸如“下一代计算架构与国家算力网络”、“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挑战”、“新一代通信技术演进与国家安全”、“后摩尔时代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路线”等重大命题,进行深度研判。
- 发布权威战略指南:定期组织编制并发布具有行业权威性和全球前瞻性的电子信息领域技术预测与发展战略白皮书,为国家相关科技规划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核心依据与方向指引。
- 中央科技委负责“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电子科学委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相关任务与项目的核心论证主体。需从技术可行性、发展路线比选、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国际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等维度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评估,提出明确、严谨、负责任的咨询意见。
- 着力构建一套科学规范、公正透明、运行高效的国家级重大项目遴选与评估机制,为上级部门的最终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硬支撑”。
- 电子信息领域是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布局的核心领域。电子科学委应深入研究并提出本领域国家实验室的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创新性的管理模式与绩效评价机制。
- 系统梳理并提出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包括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行业领先研发中心等)优势创新资源的具体方案,旨在避免重复投入与建设,真正形成创新合力。
- 科学评估我国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现有科研力量布局与长短板结构,为需要通过新建国家实验室来强化和补齐的重点方向提供决策建议。
- 此项工作是中央科技委“统筹协调”职能的重要体现。电子科学委可考虑设立专门工作组,深入研究破解“军”与“民”之间存在的技术壁垒、标准壁垒和信息壁垒的有效途径。
- 精准识别并动态跟踪具有重大“军民两用”潜力的关键技术(如高端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先进传感器、量子信息技术等),研究并提出促进技术双向转移转化、设施资源共享共用、创新人才双向流动的具体政策建议,助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确保新定位、新任务的有效落实,电子科学委亟需优化其工作机制。
与工信部相关主管司局建立更为紧密、顺畅的常态化汇报与沟通机制,确保电子科学委的各项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能够被及时、充分地吸纳,并作为工信部向中央科技委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的重要基础素材和支撑。
- 突破相对固定的委员会传统模式,针对特定重大紧急议题(例如极紫外光刻(EUV)技术攻关、ChatGPT级大型模型发展策略等),快速组建由顶尖科学家、战略企业家、资深政策专家共同参与的临时性、攻坚型专项工作组,开展短周期、高强度的密集调研,提出针对性强、可急用先行的策略方案。
- 主动加强与国内其他重要科技咨询机构(如其他部委所属科学委、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学部等)的常态化业务交流与协同研讨机制,避免战略研究的碎片化与重复性,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咨询体系的协同效能。
建立健全全球科技情报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持续跟踪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突破、重大政策调整、领先企业战略布局与产业生态变化,及时研判其潜在影响,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支撑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把握主动。
总而言之,中央科技委员会的成立,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委员会而言,绝非简单的机构调整对应,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重塑和能力升级。其应对之策不应是被动适应或茫然无措,而必须是积极主动、前瞻布局、战略引领。
- 所谓“顶天”,即要深刻领会、精准对接中央科技委所代表的国家最高战略意图;
- 所谓“立地”,即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和最迫切的现实需求。
唯有成功构筑起连接国家战略与产业实践之间最专业、最可靠、最畅通的战略桥梁,电子科学委才能在新时代重新定义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价值,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组建,对每一位科技委委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连云委员不应仅视自己为所在单位或领域的代表,而应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以下核心职责:
精准把握战略意图: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中央科技委员会的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确保个人的咨询、评审和建议工作始终与国家宏观科技战略同频共振。
宣讲与引导:在日常工作和行业活动中,积极向所在领域和学术圈宣讲国家科技战略,引导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国家最急需、最前沿的战略方向上来。
提供独立、客观、专业的判断:在参与重大科技项目论证、战略规划评审、技术路线选择时,必须基于专业知识和客观事实,敢于坚持真理,发表独立意见,提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权威建议。这是委员最重要的“守门人”职责。
牵头开展战略研究:主动承担或牵头组织电子信息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课题(如人工智能治理、先进计算生态、6G/7G愿景、半导体材料突破等),形成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研究报告,为中央和部委决策提供核心依据。
深入调研,摸清实情:持续深入实验室、企业车间和市场一线,敏锐洞察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卡脖子”技术真问题、工程化转化的实际瓶颈、以及前沿技术萌生的重大机遇。
凝练需求,建言献策:将来自一线分散、具体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凝练,升华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正式渠道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确保国家战略制定“接地气”、能落地。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利用自身影响力,主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人才交流和项目合作,破解“孤岛”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在涉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关键技术上,积极研究并提出推动军民标准互通、技术共享、资源共用的具体方案,为形成军民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体系贡献力量。
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在项目评审、成果鉴定等活动中,以身作则,坚决抵制浮夸浮躁、学术不端等行为,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守护国家科技事业的声誉。
提携后学,培育梯队:主动发现、培养和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指导、创造机会,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代际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对王连云委员而言,其角色需要实现从 “个人专家” 到 “国家顾问” 的升华。他不仅是某个技术方向的权威,更是:
国家战略的“翻译官”:将宏观战略“翻译”成本领域可执行的具体任务。
产业呼声的“放大器”:将基层的微弱信号放大为国家能听到的战略警报或机遇。
创新生态的“连接器”:连接各方力量,催化产生“1+1>2”的聚合效应。
科研精神的“灯塔”:以自身的专业、诚信和奉献精神,引领行业风尚。
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位像王连云这样的委员都重任在肩,其工作的价值将直接体现在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和战略安全的保障上。
邮箱:ceo@lianyun.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