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云,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委员,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CEO
2022年,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全体同仁,迎疫而上,化危为机,创新创业的脚步永不停歇。
当前,我们瞄准短板、卡脖子问题,实施“产学研合作” 和 标准化"强链工程",探索“揭榜挂帅”、公开竞争、定向推荐、股权(债权)等机制,培育和发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与标准创制,助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同时,强化企业研发与标准化主体创新,梯次培育从科研成果技术转移转化、小试/中试、产品化与商品化、到产业化,以及标准创新型企业,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应用标准;推动产业标准化集群创新,建设高标准提升型产业集群,争取国家标准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重要标准计划集成式落地产业集。
同时,我们深入推动信息消费全面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产业链,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基础,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转移转化、技术贸易发展(不限于完全转让、许可转让、技术入股、委托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创业融资、股权融资、技术进/出口等业务);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进口来源多元化,扩大技术出口;加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多方面的融合创新发展,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
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将构建科创“ 区域型TTO(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并依托『 北京会客厅 』平台打造“ 强优势、补短板、育生态 ” 的战略定位和 “ 124N ”的产业服务体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持续引导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双碳转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为设备赋智、为企业赋值、为产业赋能,使之更好服务和融入创新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1”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品牌战略。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协同体系,加快完善技术研发、专利创造、标准研制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创新技术同步转化标准,形成产业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新型技术创新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是【转型业务】、【转化业务】两大核心主导业务。
主导业务一:今年公司主营重点将在数字化转型、双碳转型(碳中和/碳达峰)、乡村振兴、沉浸式文旅等领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开门红”。
主导业务二:积极开展积极开展前沿引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创制运用,支持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建设,从旧动能转向新动能,以及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一代信息领域的开展国内外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扩散,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
“4”是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重点领域,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3D/VR/4K8K超高清/数字孪生/AR/VR/XR/全息显示/光子技术/元宇宙/图形图像内容与交互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与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应用的产业化工作。
“N”是指培育等若干面向未来的战略性产业,根据区域和国际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化布局产业集群,并做强“三城一区”和“一区多园”创新发展服务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树标杆”。
展望“十四五”,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将聚焦 高质量发展 和 产业化 两大核心任务,以大力发展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和 产业转型 为主要抓手,聚焦发展“ 124N ”重点工作,并基于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战略规划,结合当前标准化水平、研究基础、领域需求,来整合现有资源,在工作机制、科学研究、试点示范、国际交流等方面积极行动,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扩大试点示范,以探寻更广泛的标准工程和服务应用(如技术路线图、知识图谱、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参与甚至是引领前沿科技革新,是我们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中的核心力量应当承担的重要使命。
一是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探索高新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牵头、“揭榜挂帅”新型研发攻关机制,构建优势壁垒。
二是着力深化先行先试改革,提升硬科技创业孵化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产业应用示范试验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突破,补齐短板,并就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等。
三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话语权和控制力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培育1-2个产业规模过万亿元的产业集群。
四是着力扩大协同创新,围绕“转型”、“转化”关键业务建设,加大研发和标准化服务力度,提升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搭建『 北京会客厅 』平台的产业与国际影响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同时,持续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为科技创新提供普惠、精准、集成服务,携手创新创业主体共同打造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
展望未来,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拉长长板、补齐短板,以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为目标,面向新一代信息科技“主赛道”,立足高质量发展 “主战场”,建设重大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与中试平台,促进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更要加速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元器件等集群产业链短板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优先在产业集群内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促进集群产业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争取到2025年,针对第三代半导体、光电、集成电路等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领域,注重政策配套、金融配套、创新生态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为中心,依托国家综合性科技创新区,带动和辐射周边的“卫星式”产业集群,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改善创新生态,建立大平台,形成大体系,组建大团队,发展若干科技金融、创新载体、应用示范、高端人才紧密结合的“硅谷”创新示范区。期望到2035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要引擎和世界创新版图重要一极,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战略支撑。
"转型业务"是以探索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等为目标,完成企业搭建和维护核心技术运营模式,最大程度弥补系统缺失,通过创新引领,推动人才和新产品的诞生,以及从设计端经过制造,营销,物流,到客户端全生命周期的梳理,软件的匹配和设计,自动化产线的配套,以及战略实施的搭建等诸多方面的关键工作,鼓励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进程。
“转化业务”:科技成果转移是指科技成果从供给方向需求方转移的行为过程,不断具体化、产品化、商品化与产业化的过程。我们将由科研机构向知识领域和生产的科技成果,包括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成果向生产可行的信息性成果的转化,并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形成生产能力,并获得直接和间接效益。我们以“强化成果导向”,完善专业管理和项目制度,围绕突破“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强化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支持和资源保障机制,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建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常态化科技成果直通车路演活动,我们也搭建科技成果与科技企业精准对接平台,落实科技成果真正“转”出生产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中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