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科技科技成果转化前提是锻造自己的创新积木,只有拥有了创新积木,才能嵌入创新生态并与科技资源高强度耦合,这个创新积木可以是本地的开放式的制造能力,可以是开放式的数据资源,可以是开放式的应用场景,可以是本地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需求,可以是本地的消费市场需求……
2、绘制创新地图,打造科创飞地
主动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还体现在要有针对性的寻找与本地创新积木相吻合的科技资源。与招商引资相比,招商引技引才的专业性更强,各地首先应组建专业的技术猎头团队,基于本地创新积木的特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挖掘科技资源,绘制创新地图;其次,要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理念,在科创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科创飞地,并通过股权投资、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早期孵化培育科创团队,靠前链接优质资源,待科创团队发展成熟后,引导其在本地进行产业转化、规模量产,目前,嘉善、宣城、慈溪、扬中、锡山等城市均在上海设置了科创飞地;最后,还应成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评估团队,对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经济性、带动性等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资源错配。
3、本地企业主导,地方政府配合
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直接招商引技引才,第二种是本地企业与外部科技的结合,在东滩智库看来,第二种形式更具有落地性、普适性与根植性。企业家应是科研成果、市场应用的链接者,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我国各地均积累了数量庞大的企业家群体,他们大都在实业领域起步、成长、深耕,对众多产业领域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有较为强烈的利用新科技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政府在招商引资引才的同时,更要从制度、信息、资金、保险等多个层面鼓励本地企业家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安徽高安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位于太和经济开发区,是一家专业从事免疫细胞制备与治疗、干细胞美容和综合细胞储存等临床应用研究与市场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便是太和县本地企业家与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合作的成果。利用上述模式,太和经开区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35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7家。
4、健全基金体系,主动战略投资
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研发、小试、中试、量产均需要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因此,科技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研发、小试、中试、量产等是一体化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失败。实际上,大量科技创新公司不是倒在研发环节,而是倒在量产环节。然而,目前大多数天使基金、风险基金、PE等只关注企业生命周期的某一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资本脱节、利益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