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滤波10Hz),判定转向架失稳,轮轨最大垂向力限值≦170kN,车轮镟修周期≥30万公里,采用主动控制方式的高速受电弓,双弓高速运行平均接触压力≤260N,350km/h运行时燃弧率≤5%,采用高强高导铜镁接触线,张力≥31.5N,避免车辆与供电网电气谐振产生。
6. 列车安全运行控制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安全平台技术;调度指挥管理控制一体化技术;列控TCC、RBC、车载TSRS技术;车站进路控制技术;轨道占用检查技术;安全信息传输技术;系统测试和安全认证控制技术。
能够适应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50km/h,列车最小追踪运行间隔3分钟,关键设备安全等级达到SIL4级。
7. 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智能视频监控及运维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平台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语义的人体行为、群体行为的识别技术;车厢视频数据的无线传输技术;传感探测铁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施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技术;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
包括实时、稳定可靠、高精度的基于视觉语义的视频内容检索算法,多模无线终端技术和多制式的无线传输终端技术(Zigbee终端、WiFi(802.11b/g/n)终端、GSM-R数据终端和TD-LTE终端);低成本、高精度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
8.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安全保障系统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技术;轨道交通道岔转换系统安全分析理论及试验平台技术;轨道交通道岔监测系统技术;轨道交通道岔融雪系统技术。
其中密贴段牵引点密贴检查4mm不锁闭,尖轨、心轨第一牵引点锁闭量≥30mm,适应尖轨伸缩量±40mm。
9. 高速移动状态下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及其调度、监控等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高速移动状态下数据传输系统收发信机信号处理技术;高速移动状态下小区切换技术;高速移动状态下MIMO技术、OFDM技术、赋形天线技术和移动IP技术;基于多数据系统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数据传输和分析技术;列车系统全生命周期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高速列车系统并行、基于元数据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基于高速宽带移动IP通信系统的列车调度应用功能开发;综合现阶段轨道交通中使用的多个无线系统的功能,解决站场电磁干扰严重的现状。
在高速移动环境下,车—地数据传输速率单向不小于50Mbps,双向不小于100Mbps,基站间切换时延小于150ms;宽带光纤直放站技术,链路最大增益达到50db,传输延时小于1.5us;在100Mbps车地传输速率下,QCIF分级视频可靠传输可以抵御5-10%误码率,10毫秒级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调度集群功能,组呼建立时间≤500ms,PTT抢占时间≤200ms;并发组呼数20组/载频,且组内成员数不受限制;调制方式,QPSK~64QAM,(HSPA+引入64QAM),多天线支持,移动性支持不低于350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