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eo@lianyun.wang
原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年第2期“战略与决策研究”,原文标题《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本文为精简改编版
聂常虹1,2 赵斐杰1 李钏1 陈彤3*
1 中国科学院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3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融合既是推动要素市场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内在要求,其本质是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有效配置各类要素。现阶段,我国“四链”彼此牵引、互为支撑的深度融合态势尚待形成。“四链”之间在不同维度上的供需矛盾既是制约融合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融合的着力点。本文从分析我国“四链”融合内涵出发,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典型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1
“四链”融合内涵
“四链”融合的本质是有效配置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一方面,不断深化的社会分工使得创新要素跨组织边界流动变得日益频繁,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壁垒、制度壁垒、信息壁垒和行政壁垒等,创新要素在组织间的配置效率常常远低于组织内配置。另一方面,理解“四链”融合也需要回归“融合”一词的内涵,融合多指不同事物融为一体,常用于形容物理现象。近年来,该词也常常出现在创新经济学语境下。那么,不同生产主体如何实现融合?关键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降低各类壁垒的前提下,不同主体通过契约行为实现创新要素有效配置,进而协同推进跨组织边界创新,提升创新绩效。
进一步,该如何衡量创新要素配置的有效性?本文认为,应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总体框架内考虑该问题,按照是否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下简称“四个面向”)要求,来界定不同细分领域内创新要素配置是否有效。“四个面向”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彼此联系,互为支撑,共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从相对宏观的视角来看,“四链”深度融合意味着科技、产业、金融和人才之间形成了协同互补、彼此赋能、整体优化的发展格局。不同维度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化联系机制是牵引“四链”相互关联、深度融合的引擎(图1)。
图1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关系
2
“四链”融合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