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助推广电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文化创作智能化、传播便利化。打造可信交互、终端互联、场景共用的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创作共性技术平台,为创作者提供创意构思、素材收集、文本生成、视频生成等方面支持,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推广互联网3.0技术在文化创作中的应用,打造沉浸式创作环境,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的内容创新。推进前沿技术和科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科幻影视垂类大模型,推动一批大制作、高口碑科影融合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探索AI、云端制作、虚拟拍摄等新技术在科幻影视制作中的创新应用和标准化流程构建。开展超高清成像、三维声等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现场制作系统、高阶环绕声采集设备等设备的开发和量产,推动国产核心元器件和关键设备在超高清视听行业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数字视听制作中心,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提升超高清视听节目制播能力,有线电视、IPTV网络承载能力和超高清视听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推进沉浸式视频、超高清第二现场、云转播等应用,增强用户视听体验,提升文化传播科技水平。
5.助力文物保护数智化。研究利用数字化采集技术,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精准的数字化记录,建立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库,实现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研究利用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法海寺壁画”等文化遗产“副本”。研发文物保护修复新技术与新材料,结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开发针对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材料和工艺,提高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综合运用多媒体等技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数据资产和数字资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加强古籍保护数字化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
6.打造一批科技文化创新载体。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试验田”作用,打造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更多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布局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支持一批企业孵化器、共性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等,构建适应入驻创新主体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品质,积极争取“央视界”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科技首创产品进入文化市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文化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