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促进文化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中关村论坛、北京文化论坛、科技周、科幻大会等平台,设立科技赋能文化分论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带动科技文化相关产业发展。聚焦“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申遗四十周年”等重要节点,策划一系列文化与科技融合活动,用科技手段提升活动交互体验感,并发布一批文化需求场景,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宣介,促成一批创新主体供需双方合作签约。发挥“两区”制度创新优势,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出海,提升北京文化科技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8.加强文化数字内容智能治理。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网络视听等内容识别审查和风险防范,以及网络净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文化治理现代化。建设图文视听内容安全联合研发平台,研发风险识别大模型,开发风险智能识别软件,在图文视听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建设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大模型,提供高效、精准、全面的舆情线索发现、舆情态势研判能力,在宣传和网信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电局,市文物局等部门参与的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促进文化和科技两大领域的资源要素整合和共享。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文化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科技部门与文化部门建立“共同凝练需求、共同编制榜单、共同组织实施”的联动机制,实施“揭榜挂帅”,强化文化领域科技供给。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将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纳入基金支持范畴,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文化科技创新。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的培养,鼓励国家和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加强实施监测。针对重点需求、项目、技术,建立台账,实时动态调整。组织开展对科技赋能文化领域重点项目的跟踪评估,加强供需对接,定期归集汇总落实进展,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
本计划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截止。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本市相关政策调整,按照国家和本市最新政策规定执行。
附件2
关于《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实现文化领域数字化赋能与信息化转型,促进首都文化与科技资源优势向科技文化高质量发展转化,立足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定位,特制定本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