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2025年城市科技与精细化管理“揭榜挂帅”项目指南的通知
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城市精细化管理科技支撑工作,强化智能建造、养老助残、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等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民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市城市管理委、市消防救援总队等部门,共同征集科技攻关项目,本次征集采用“揭榜挂帅”形式进行,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本批次科研攻关项目,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领域科技需求,会同相关市级职能部门在深入实践调研,经过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凝练形成榜单任务,向社会发榜征集揭榜团队,并对揭榜项目组织评审,择优予以经费支持。
1.项目均需由企业牵头组成揭榜团队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每个揭榜团队的组成单位原则上不超过3家,且均需为北京市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各参与单位需具备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符合《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京科资发〔2023〕43号)有关要求,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并符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科技信用评价等级要求。
2.企业需与高校、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组成创新联合体进行揭榜攻关,揭榜攻关方案需对榜单任务需求全覆盖,具有科学、合理、明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考核指标,且应用示范具备可行性、保障性;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京财科文〔2021〕1822号)有关要求,配套经费与市级科技经费比例不低于2:1。
3.揭榜团队对任务分工、考核要求、经费拨付方式和成果归属等进行具体约定,并突出榜单任务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开展限时攻关;项目任务执行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揭榜立项后,揭榜团队须签订“军令状”,对考核要求、奖惩措施和成果归属等进行具体约定。揭榜团队设负责人1名,符合《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京科资发〔2023〕43号)有关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揭榜攻关期间,原则上不得调离或辞去工作职位。
4.揭榜团队项目攻关取得的科技成果需在联合发榜部门承认或指定的真实场景下进行测试,揭榜团队能在项目验收通过后对示范应用中的产品装备提供不少于2年的后期维护服务;项目验收将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联合发榜部门通过现场验收、用户体验与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在真实应用场景下开展,充分发挥最终用户作用。验收结论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类。由于主观不努力等因素导致攻关失败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并依规纳入诚信记录。
5.每家企业可参与申报不超过1项榜单任务。项目征集结束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会同共同联合发榜单位组织用户单位代表、技术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与论证,根据成果指标响应度、技术路线成熟度、场景应用方案完备性、经费预算合理性、揭榜团队综合能力等因素,择优选择揭榜团队,每个榜单任务支持项目数为1项。
6.项目在申报、评审过程中,揭榜团队及参与人应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原则,不得以任何形式探听其他申报主体及评审专家信息,不得请托游说评审专家,不得进行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活动。
7.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时应提供个人科技信用报告,申报单位提供单位科技信用报告和公共信用信息报告。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申报单位应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严重失信记录。单位(个人)科技信用报告可自行访问“北京市科技计划综合管理平台——在线服务系统”(网址:https://mis.kw.beijing.gov.cn/)通过“法人登录”(个人登录)身份登录系统,点击“科技信用”栏目,即可下载单位(个人)科技信用报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可登录“信用中国”(https://www.creditchina.gov.cn/)或“信用中国(北京)”(https://creditbj.jxj.beijing.gov.cn)下载。
采用网上申报形式,申报单位在市级科技项目统筹管理信息系统(网址:https://pm.kw.beijing.gov.cn)填报揭榜材料。《北京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申报简表》(附件 2)、《项目情况简表》(附件 3)填写后,须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并加盖单位公章,将电子版及带章扫描版上传至系统。纸质申报材料无需提交,申报单位留存备用。
申报系统开放时间:2025年1月6日(星期一)11:00至2025年1月24日(星期五)16:00,逾期不予受理。榜单咨询:智慧建筑与智能建设领域(榜单1-5:王老师010-88827188、温老师010-55578044)、科技助老服务领域(榜单6-11:马老师010-88827187、温老师010-55578044)、城市安全科技支撑领域(榜单12-16:张老师010-88827191、卢老师010-55578047);系统填报技术支持:010-58858687、010-58858678。咨询时间为工作日上午9:00-11:30,下午 14:00-17:00。
附件:
1.“揭榜挂帅”项目申报榜单
2.北京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申报简表
3.项目情况简表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2025年1月3日
附件1
“揭榜挂帅”项目申报榜单
(一)需求目标
针对北京市大量老旧房屋、自建房存在的结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全方位房屋结构安全智能监测技术的研究,开发街区尺度房屋安全智能监测系统,建立风险分级和研判体系,并在典型区域示范应用,提升本市老旧房屋和自建房安全管控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二)考核指标
1.研发基于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的房屋结构沉降数据处理算法。监测结果空间分辨率≤3m;与80%的人工测量数据差值≤3mm/年,均方根误差<3mm/年;与人工测量数据决定系数(R2)>0.9。
2.研发房屋结构形变测量装置。可实现全天候非接触式测量;最大测量半径>1000m;形变监测精度≤0.1mm;扫描水平覆盖角度达360°;远程电控调节扫描俯仰角度≥60°。
3.研发形成房屋形变安全风险分级指标体系和房屋风险研判软件平台。平台包括房屋结构健康状态、变形监控、外部环境监控、智能分析等功能模块,可实现每小时一次全覆盖监测,并根据风险分级指标实时进行风险分析、分级预警。
4.在北京市城市老旧房屋或自建房区域示范应用不少于1处,并开展应用效果分析。
(三)项目交付成果
1.基于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的区域范围房屋结构沉降数据处理分析算法1套。
2.房屋结构形变测量装置1套。
3.房屋安全风险分级体系1套。
4.房屋风险研判平台1套。
5.示范应用报告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针对模块建筑结构、围护、装修和设备管线系统集成度偏低,设计、生产、施工尚未实现全过程数据传递和建造成本偏高等问题,结合北京市高节能标准和高抗震设防要求,研究多高层住宅模块建筑的高效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形成适用于面向城市更新场景的模块建筑设计方法、智能生产线和施工建造装备,并开展相应的技术示范应用,实现建筑的数字设计、智能生产、高效施工,更好服务北京市城市更新建设需求。
(二)考核指标
1.研发适用于北京市的多高层住宅模块化建筑技术。技术符合以下指标:
(1)满足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多高层建筑要求。
(2)可工厂化生产的满足北京市现行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围护保温装饰一体化集成模块单元。
(3)可工厂化生产的室内装修和设备管线一体化集成的模块单元,全寿命期内可检修易更换。
(4)模块单元规格满足北京市道路运输相关要求。
(5)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
(6)施工总工期比传统建造方式减少50%,施工现场人工数量比传统建造方式减少50%。
(7)综合建造成本≤5500元/m2。
2.编制适用于北京市的多高层住宅的模块化建筑技术指南。指南包括但不限于集成设计、人机协同生产、高效施工及竣工验收等方法、工艺、标准等内容。
3.开发模块化建筑专用智能设计软件。软件具有但不限于基于多高层住宅功能需求的模块自动划分、自动布置和模块设计详图自动生成功能。
4.建设模块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基于数字化设计成果的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率≥80%,生产线产能可满足北京市模块建筑项目建设需求。
5.研发现场施工的高精度自动化吊装设备,可配合塔吊及汽车吊使用,具备模块吊装的自动挂钩、自动调平、精准就位、自动摘钩功能,实现单个模块吊装(包括挂钩、调平、起吊、落位、摘钩)时间≤20分钟,安装精度≤5mm。
6.在北京市实施示范工程应用不少于1项。
7.产品商业推广计划书1份。
(三)项目交付成果
1.多高层住宅模块建筑实施技术报告1套。
2.多高层住宅模块建筑技术指南1部。
3.多高层住宅模块建筑专用智能设计软件1套。
4.多高层住宅模块建筑自动化生产线1套。
5.多高层住宅模块建筑高精度自动化吊装设备1套。
6.示范工程应用报告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5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针对北京市既有大跨度钢结构体育场馆、交通枢纽、展览中心、工业厂房等建筑因索力松弛、构件锈蚀或损伤原因,易导致承载力不足等结构安全隐患的问题,研发大跨度钢结构外部变形、金属屋面防风揭监测装备和既有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索力检测装备,以及大跨度钢结构安全综合评价及预警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为北京市既有大跨度钢结构工程安全服役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考核指标
1.研发基于国产卫星技术的既有大跨度钢结构外部变形监测装备。监测精度±5mm,采样频率可达秒级。
2.研发既有大跨度钢结构金属屋面防风揭监测装备。传感器部件精度≤20微应变;空间定位精度≤2米。
3.研发既有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索力检测装备。检测拉索直径最大可达80mm;测量误差≤10%。
4.研发既有大跨度钢结构安全综合评价及预警平台。包括外部变形监测、屋面防风揭监测、索力检测数据等功能模块,以及安全综合分析、量化分级评价及实时预警模块。
5.在北京市实施示范应用工程至少1项。对既有大跨度钢结构安全状态评价技术与风险预警关键技术进行实际工程示范。
(三)项目交付成果
1.既有大跨度钢结构变形监测装备1套。
2.既有大跨度钢结构金属屋面防风揭监测装备1套。
3.既有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索力检测装备1套。
4.既有大跨度钢结构安全综合评价及预警平台1项。
5.示范工程应用报告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4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针对北京市常用房屋外墙保温系统无法兼顾保温、防火、安全、耐久等实际需求,亟待开发一种兼具密度及导热性低、韧性及憎水性高、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优异等特点的新型保温材料,形成一套新型施工安装工艺,建立外墙保温工程技术体系,切实满足北京市建设高标准节能建筑需求,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二)考核指标
1.开发新型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低于A2级;导热系数≤0.028W/(m∙K);表观密度≤100kg/m3且偏差≤10%;尺寸稳定性≤0.3%;垂直板面方向抗拉拔强度≥0.1MPa;压缩强度≥0.05MPa;材料内部憎水;保温系统耐候性满足《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 144)等相关标准要求;保温材料能以任意尺寸切割及机械加工;材料造价≤100元/m2(按80%节能率计,外保温层厚度≤80mm)。
2.开发新型保温材料的施工安装工艺。采用粘锚并重的连接方式,单锚固系统承载力设计值≥1.5倍风荷载标准值(不计算粘结强度);锚固组件面内变形≤L/90(L为挂件悬挑长度)。
3.形成2部团体标准。应为工程建设团体标准,且均按照《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等有关要求完成立项、起草,具备征求意见条件。
4.在北京市开展试点示范工程不少于1项,总建筑面积≥5万m2。
5.其他规定。榜单涉及的材料、技术、工艺、试验、标准与示范应用等,应符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建设工程“四新”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京建发〔2021〕247号)等政策文件的要求,以及《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 144)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规定。
(三)项目交付成果
1.新型保温材料1种。
2.新型保温材料上墙施工工艺1套。
3.形成团体标准2部。
4.示范工程应用报告1份。
5.产品商业推广计划书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4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针对高精密工业厂房对生产环境的空气洁净度要求严、楼面振动控制要求高等特点,研发新型高效装配式高精密工业厂房结构体系、关键预制构件生产制作工艺,形成包含装配式外围护结构和连接构造的系统配套,实现高精密工业厂房的装配化高效建造,为中关村示范区高精密工业厂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考核指标
1.研发满足高洁净度、高防微振要求的新型高效装配式高精密工业厂房结构体系。
(1)研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艺层装配式楼盖结构、大型截面装配式框架柱及预制混凝土构件接缝构造等。
(2)标准控制:微振动控制标准满足VC-D的要求,空气洁净度等级满足5级的要求。
(3)建设效率与传统高精密工业厂房现浇方案相比提升10%。
2.提出满足高洁净度、高防微振要求的高精密工业厂房装配式外围护系统及连接构造措施,满足以下指标:
(1)空气渗透量:洁净室与室外压差值10Pa时,围护结构单位长度缝隙的渗透风量≤0.5m3/(m·h),且单位面积的渗透风量≤1.5m3/(m2·h)。
(2)传热系数K:屋面<0.25W/(㎡·K),外墙<0.35W/(㎡·K)。
(3)气态分子污染物(AMC):浓度限值满足工艺生产要求。
3.编制装配式高精密工业厂房实施指南及技术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结构设计(微振动控制标准覆盖VC-B~VC-D)、预制构件生产、现场装配施工等内容。
4.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示范应用。
(三)项目交付成果
1.装配式高精密工业厂房结构体系的工艺层楼盖预制构件(含接缝构造)及大型截面装配式框架柱的样品,与样品高洁净度、高防微振性能实验测试合格报告1套。
2.装配式高精密工业厂房外围护系统的外墙板、屋面板(含连接构造)的样品,与样品保温性、气密性等指标实验测试合格报告1套。
3.装配式高精密工业厂房实施指南1部。
4.形成装配式高精密工业厂房技术标准1部。
5.示范工程应用报告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450万元。
(一)需求目标
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移位、出行对照护人员依赖性高、空间转换难度大等问题,研制老年人智能移乘转运一体化机器人;机器人能接受多模态指令控制,自适应老人实现躺、坐、站三种姿态自动转换功能,精准自主导航和避障,复杂环境中准确找到目标位置,如卧室、厨房、厕所、公共活动等空间,具有跌倒检测及预警功能,支持家属、照护人员远程操控;在居家和养老院两个场景中开展示范,推进规模化应用,解决失能老年人移位难、出门难等系列难题,增进老年人生活福祉,促进银发经济新兴产业发展。
(二)考核指标
1.老年人移位与助行一体化机器人具备特定结构环境内的循迹和自主导航控制、语义交互控制、手动控制、远程控制四种模式,实现床和机器人间双向自动移位与转运,实现躺、坐、站三种姿态自动转换;具备基于视觉的跌倒检测功能;移位与助行一体化机器人系统质量≤80Kg,载重不低于100Kg,最小转弯半径不超过800mm,移位时间≤5min。
2.批量生产成本不高于2万元/个。
3.开展居家和养老院应用示范,参与示范人数不低于20人,累计示范时间不低于3个月。
(三)项目交付成果
移位与助行一体化机器人系统样机3台;应用示范报告1份;移位与助行一体化机器人系统研究报告1份;第三方测试报告1份;产品商业推广计划书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50万元。
研发与示范
(一)需求目标
针对失能老年人长期卧床肌力减退、关节活动度受限、缺乏有效本体感觉刺激等难题,基于智能技术,研发低成本、轻量型家用多关节智能精准康复训练设备,实现自适应变阻肌力训练、智能被动牵伸、本体感觉刺激与手法治疗技术模拟等功能。并在北京市典型养老机构、居家场景进行应用验证,帮助失能老年人增强关节活动度与肌肉力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卧床并发症,提高家庭、养老机构康复水平。
(二)考核指标
1.研发多关节智能精准康复训练设备,包括单关节模块化康复训练设备、多关节康复训练设备。其中单关节模块化康复训练设备可通过替换组件实现肩、肘、腕、踝等不少于4处大关节训练,多关节康复设备可支持髋、膝关节协同训练。设备具备多关节自适应被动牵伸、等长/等速肌力训练、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振动及本体感觉刺激等康复训练模式,还具备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评定功能,被动牵伸训练时可识别肢体痉挛发生。
2.设备可采集训练肢体关节活动度、角速度、肌力与牵伸阻力等参数,可自适应调节运行角速度、抗阻负荷与牵伸力矩。设备最大牵伸力矩不小于20Nm,力矩采集误差不超过±2%,关节角度采集误差≤±0.5°。设备具有轻量化、低噪音、长航时等特点。
3.模块化单关节康复训练设备主体成本≤20000元/套,肩/肘/腕/踝单关节训练替换组件成本≤1500元/件;多关节康复设备整机成本≤22000元/套。
4.在北京市不少于5个典型养老机构、社区示范应用,开展不少于100位老年人不少于3个月的应用验证。
(三)项目交付成果
1.单关节智能精准康复训练设备样机3套,多关节智能精准康复训练设备样机3套。
2.样机设计资料、关键技术研究报告。
3.第三方性能检测报告。
4.EMC与安规检测报告。
5.应用示范报告。
6.产品商业推广计划书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50万元。
(一)需求目标
老年人面临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从而容易引发焦虑、孤独、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注重情感陪护,对促进老年人全面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拟基于建成的多模态生成式大模型底座,研发老年人情感关爱智能陪伴系统,实现老年人与家人朋友交流的耦合、同步与拟真,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二)考核指标
1.选用软硬件平台完全基于全栈国产化基础的底座中文多模态大模型,研发老年人情感关爱垂类大模型,构建养老专业语料库。
2.研发智能体系统,具备多模态理解、生成、关联能力,实现老年人情感交流虚拟人和虚拟宠物的个性化生成、自主训练和交互,研发配套专用设备并适配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屏等多种终端。
3.研发老年人情感交流服务平台,集成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系统。
4.在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机构不少于500名老年人开展持续3个月以上应用验证。
(三)项目交付成果
基于人工智能的老年人情感关爱系统和服务平台、使用说明、模型训练方案、示范应用报告、第三方测试报告、产品商业推广计划书等。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针对目前养老机构人员短缺、护理专业水平不高、智能化设施覆盖不充分、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研发智慧养老院服务管理平台,集成养老服务领域多模态生成式大模型及智能化养老照护服务技术、设备等,打造示范国内领先的养老机构数智化解决方案,实现对老年人餐饮、营养、穿戴、行动、康复、排泄、安全监护、情感交流等全方位、精细化、系统化的智慧管理,促进精准照护,提升服务质量与专业水平。
(二)考核指标
1.研发智慧养老院管理服务平台,研发集成智能照护传感技术装备1套,集成包括食衣住行的智能化养老设备不少于20种、智能家居设备不少于10种,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照护服务设备、智能健康管理设备、智能康复辅助设备、智能安全监护设备、智能情感交流设备及自动感知环境和行为习惯进行调节和提醒的智能家居设备等,体现快速响应、及时反馈;配套移动端应用1个,支持管理端、照护端、老人端、家属端等多角色协同,大幅提升老人照护服务响应能力,降低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
2.至少在1个养老机构中示范应用,示范时间不低于3个月,并具备长期集成示范能力。
(三)项目交付成果
1.智慧养老院服务平台及设施1套,集成不少于30种智能设备。
2.智能照护传感技术装备1套。
3.智慧养老院解决方案1套。
4.应用示范证明不少于1项。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5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假脚是下肢截肢者重建生活的必备产品,而目前,我国在具有智能踝足装置的国产智能仿生假脚领域处于空白,且同类进口产品价格高昂,亟需突破智能仿生假脚的智能踝足装置的人机协同控制、踝关节阻尼的智能控制与工程设计、假脚的仿生储能设计等技术难题,研制智能仿生假脚,实现其智能踝足装置的国产化。
(二)考核指标
1.研制一款智能仿生假脚,假脚跖屈、背屈储能性能大于80%,假脚踝关节工作范围最大值为25°。
2.智能仿生假脚可以实现站立、坐、平地行走、上坡、下坡等5种运动模式自动识别与切换,运动模态识别率不小于90%,产品质量符合国标GB/T18375要求。
3.完成10名膝下截肢患者(活动水平为K2及以上)在平地、上坡、下坡路况进行应用验证。
(三)成本指标
智能仿生假脚产品生产厂家出厂价格,不超过10.0万/件。
(四)交付成果
智能仿生假脚样机5套、技术研究报告1份、产品质量检测报告1份、假脚储能性能第三方测试报告1份、踝关节活动度第三方测试报告1份、示范应用报告1份、产品商业推广计划书1份。
(五)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六)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目前我市部分老旧小区老龄化程度严重、电梯覆盖率低,导致老年人上下楼及出行困难,针对这一突出难题,亟需研发一款集智能识别、自适应控制、安全稳定于一体的老年人智能爬楼轮椅,可以完全自主爬楼,实现爬楼和代步的双重功能。在多种楼梯场景下示范应用,使老年人能够摆脱上下楼对他人的依赖,增强独立生活能力,提升老年人尊严,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考核指标
1.智能爬楼轮椅具备爬楼梯和平路行驶两种模式,负载不小于120kg;爬楼梯阶高不低于500px;爬梯角度不小于36°;爬梯速度不低于20阶/分钟;体现轻量化、小型化、便捷化、低噪音、安全可靠等特性,可折叠,支持多方式紧急制动、配备智能安全带等。
2.每台生产成本不高于2万元。
3.在不少于5种楼梯场景下示范应用,示范应用人数不少于50人,示范时间不低于3个月。
(三)项目交付成果
1.老年人智能爬楼轮椅样机5台,具有代步轮椅和爬楼轮椅两种工作模式。
2.第三方测试报告1份。
3.应用研究报告1份。
4.产品商业推广计划书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元。
与运行控制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
(一)需求目标
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条件下,露天轨道轨面湿滑,列车轮轨粘着系数下降,导致车辆滑行和制动性能不足,存在运营安全风险。因此,亟需一套恶劣天气下轨道交通列车打滑风险监测预警与运行控制系统,保障湿轨工况下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二)考核指标
1.开发列车打滑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打滑风险实时报警准确率不低于90%,预警准确率不低于80%。
2.开发湿轨工况下的运行图动态调整系统,当行车条件发生变化(干轨工况变为湿轨工况)时,自动对轨道交通既有运行图进行动态调整,调整时长不大于10秒。
3.开发湿轨工况下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现列车湿轨工况自动驾驶、精确停车、多车运行联动扣车/制动停车等功能。全线湿轨1级控制工况正线行车间隔≤3分钟,列车运行速度≥30km/h。
4.在露天运营线路至少三个场景进行全线应用。
(三)项目交付成果
1.一套列车打滑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
2.一套湿轨工况下的运行图动态调整系统。
3.一套湿轨工况下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4.关键技术研究报告、系统及设备测试报告、示范应用及效果评估报告。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城市地下管线点多面广、资源密度大,外力破坏已成为威胁管线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当前防范地下管线外力破坏主要依赖施工前信息对接和人工巡检发现,前者无法防护未报备施工,后者效率低,均无法实现实时监测和主动预警,难以满足地下管线安全运行需要,亟需一种主动式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防护实时监测与智能管控关键技术,能够低成本实现对广域范围的地下管线外力破坏异常事件实时监测和主动预警。
(二)考核指标
1.研发低成本、覆盖广、精度高的城市地下管线外力破坏防范实时监测技术,定位精度≤5m,振动应变分辨率≤25pε/sqrt(Hz)。
2.建立外力破坏防范数据库,包含挖掘、打桩、打夯、钻孔、切割等不少于五类典型异常事件数据;开发识别诊断算法,针对典型异常事件识别准确率≥95%。
3.研发外力破坏防范实时监测平台,具备外力破坏及周边未授权施工的监测、识别、预警功能,预警上报时间≤10 s。
4.针对北京市区域内的城市主干道路、核心区背街小巷、人行步道等不少于3种典型场景下已运行的城市地下管线,开展示范应用,每个场景示范应用长度不少于100 km。
(三)项目交付成果
1.外力破坏实时监测设备1套。
2.外力破坏防护数据库及识别诊断算法1套。
3.外力破坏实时监测平台1套。
4.关键技术研究报告1份,设备测试报告1份,示范应用报告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研发火灾隐患智能巡检装备,实现对火灾隐患的早期智能识别、风险智能评估、整改措施智能制定,同时通过数据归集、分析和推送,协助相关部门开展非现场监管,不断提升我市消防安全监管的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二)考核指标
1.装备能够有效支持GB/T 40248-2021《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防火巡查内容的识别、分析和记录,能够满足商场、医院、酒店、图书馆、学校、地铁站、养老院、健身场所、礼堂、机场等不低于10类公共聚集场所的火灾隐患巡检要求。
2.装备具备图像、温度、空气中有害气体等不少于3种火灾隐患强关联数据的感知、识别、处理与分析功能,可实现烟雾、火焰、吸烟行为、防火卷帘、消火栓、灭火器、消防水泵接合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可燃气体管道等不少于10种目标物的识别,识别准确率≥95%;
3.装备具备多种地形的巡航和机动能力,能够适配复杂位置的巡检,点位巡视准确率≥95%,巡检设备需搭载灭火药剂,可进行应急灭火操作;
4.装备巡检系统具有数据分析和报告生成功能,并具备公共服务接口,巡查数据和报告可供相关部门随时调取,数据存储内容不少于365天;
5.在北京市辖区内,选择商场、写字楼、学校等不少于3类公共聚集场所开展示范应用。
(三)项目交付成果
1.整套火灾隐患非现场监管智能巡检样机1台套。
2.火灾隐患非现场监管智能巡检数据分析管理平台。
3.火灾隐患和不当行为数据库。
4.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及规范化操作手册、测试报告、真实场景示范应用及示范应用报告。
5.产品商业推广计划书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
(一)需求目标
针对当前火灾现场消防救援人员位置信息获取精度较低,现有辅助定位装备依赖既有网络基础设施,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弱,且需提前部署调试等问题,研究无依托消防救援人员高精定位及智能搜救路径导航技术,研发可快速部署的低成本、便携式定位装备和可视化消防救援指挥调度平台,提升消防救援效率,提高消防救援人员及被困人员的安全保障能力。
(二)考核指标
1.研究无依托高精定位技术,可实时定位获取消防救援人员的3D空间位置及移动路径,水平方向定位精度优于0.5m,垂直方向定位精度优于0.6m,定位时延≤200ms。
2.研发适配定位信标与辅助定位终端,满足低成本、小型化和便捷部署需求,其中定位信标耐温≥500°C,辅助定位终端耐温≥200°C,防护等级IP67。在复杂环境(多障碍墙体总厚度≥1m、火场高温环境辐射热通量≥10kW/m²、气压波动≥1000Pa、烟雾颗粒物PM2.5浓度≥1000µg/m³)下,定位信号传输距离≥600m。
3.研究智能搜救路径导航技术。实现火灾浓烟环境下搜救人员的安全路径智能导航,导航精度≤0.6m,可快速响应协助救援人员安全往返指定救援位置。
4.研发可视化消防救援指挥调度平台。具备救援人员现场3D路径建模、被困人员区域危险态势研判与实时更新、救援策略智能构建、逃生路径智能规划以及消防救援指挥调度等功能,3D路径建模时间≤30s,被困人员区域危险态势研判时间≤3s,救援策略生成时间≤10s。
5.分别在高层、地下空间、大跨度物流仓储等不少于3种典型火灾救援模拟场景开展应用示范。其中高层火灾场景定位需能够快速覆盖整栋大楼火灾现场;地下空间火灾场景定位需覆盖人员可通过的狭小空间;大跨度物流仓储定位支持大面积区域定位。
(三)项目交付成果
1.满足产品指标的20块高精定位信标,8台辅助定位终端。
2.可视化消防救援指挥调度平台1套。
3.完成火灾救援模拟场景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并提供关键技术研究报告、消防救援专业应用单位的装置测试报告、典型火灾救援模拟场景应用示范报告。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元。
(一)需求目标
浅层滑坡已成为北京市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针对浅层滑坡无发灾前兆、群发性强、灾情严重、无法有效预警,以及灾后以现有应急手段无法及时获取灾情信息等问题,开展基于低轨多星多载荷协同的浅层滑坡成灾预测和灾后灾情快速获取技术研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体系,提升北京市地质灾害防范和综合应对能力。
(二)考核指标
1.建立浅层滑坡数据库。完成岩组、构造、地形、植被、风化层以及精细化降雨时空分布等控灾因子提取和反演,研发多因素耦合的Transformer浅层滑坡时空分布预测模型和浅层滑坡形成泥石流灾害预测模型。浅层滑坡预测正确率优于80%,模型产品的最小预测单元优于0.1平方公里。
2.研发以高敏捷卫星为核心的地质灾害多星多载荷低轨卫星图像获取任务规划算法,建立卫星测控、图像快速更新机制,实现汛期卫星图像更新时效优于3天,图像更新面积不小于5000km2。
3.研究基于低轨卫星图像的浅层滑坡灾情智能提取算法,实现卫星图像获取后浅层滑坡灾害信息提取时效优于24小时,正确率优于90%。
4.集成浅层滑坡时空分布预测模型、浅层滑坡形成泥石流灾害预测模型和灾后低轨卫星任务规划算法,开发基于低轨多星协同的浅层滑坡应急响应系统模块,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进行适配,实现灾前浅层滑坡灾害预测和灾后数据快速获取。在北京市分布在山区的3个市辖区范围内开展示范应用。
(三)项目交付成果
1.北京市浅层滑坡数据库1套。
2.基于低轨多星协同的浅层滑坡应急响应系统模块1套。
3.示范应用报告1份。
(四)项目周期
不超过2年。
(五)榜单金额
不超过300万元。
邮箱:ceo@lianyun.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