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eo@lianyun.wang
空域权、数据权、标准权:低空经济的“三权争夺战”
当亿航智能的EH216-S获得全球首张载人eVTOL适航证,当大疆的无人机数据被德国强制要求本地化存储,当IEEE P2851标准制定会议上中美企业激烈交锋——低空经济的竞争已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规则制定权的博弈。这场“三权争夺战”的核心,在于空域权、数据权与标准权的全球话语权争夺,其结果将决定未来低空经济的市场格局与产业生态。
一、空域权:从“天空开放”到“分层管理”的全球实践
空域权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各国正通过不同模式探索空域管理的最优解:
1. 美国模式:企业主导的“天空开放”
- FAA(联邦航空管理局)推出“UAM(城市空中交通)蓝图”,允许企业申请临时空域使用权;
- Joby Aviation在加州试点“空中出租车”服务,空域使用费按飞行时长收取,每小时约150美元;
- 挑战:空域资源分配不均衡,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优质空域资源。
2. 欧盟模式:政府主导的“分层管理”
- 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实施“U-space”计划,将300米以下空域划分为四个层级(开放层、条件层、限制层、禁飞层);
- 空客CityAirbus项目在巴黎试点,空域使用需提前24小时备案;
- 挑战:审批流程繁琐,商业化效率较低。
3. 中国模式:政策创新的“试点突破”
- 深圳试点“200米以下空域全域开放”,企业可通过“低空飞行服务网”实时申请空域使用权;
- 海南自贸港推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2.0”,允许外资企业参与空域资源竞拍;
- 挑战: 军民航协调机制尚需完善,空域资源定价体系尚未成熟。
数据印证:2023年,深圳低空空域使用效率提升47%,空域资源利用率达82%。
二、数据权:从“数据主权”到“数据交易”的全球博弈
低空飞行器产生的海量数据,正在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