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分享:黄奇帆,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
小编:
前两天,在两会期间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重点回顾,并提出了2025年政府工作的十大任务。
十大任务中重点谈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内容,应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与实施路径?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
以下内容源自《中国经济2025》中黄奇帆老师的文章整理发布。
这篇文章中,黄奇帆老师谈到了新质生产力为什么是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围绕的关键内容,探讨新质生产力与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等。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般的经济增长,而是摆脱了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增长跃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理论上,一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剩余逐步积累的过程。
传统生产力是通过持续的要素投入,如通过资本投入、劳动力增加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生产超过消费,产生剩余和积累。
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进步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要素投入促进生产力发展,在历史上推动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不平等等问题。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种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模式,但近年来随着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比较优势不再显著。
而且长期形成的靠房地产和基建等投资拉动、债务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也难以为继。
1980年时,中国有10亿人口,人均GDP只有200美元,经济总量约为200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重只有1%,相当于欧洲国家荷兰的经济规模。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2020年GDP达到了14.73万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73.5倍。
在这40年的伟大进程中,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产业投资、房地产开发,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首先,这个发展得益于三大红利。
第一,当时我国有10亿人口,具有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就是人口红利。
第二,我国改革开放的基础性制度供给,形成了改革的制度红利。
第三,我国融入了全球化,就有一个全球化的红利。
这三大红利推动我国长足发展、加速度发展。
其次,从生产力要素投入角度讲,这也是我国40年大量的资源投入、资金资本投入以及劳动力投入产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