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153 2100 2012

Email:ceo@lianyun.wang

Beijing Four Sentences of Heng Q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北京横渠四句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 | 落实“双碳”目标,制定具有弹性的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来源:科学导报 | 作者:4SHQ | 发布时间: 915天前 | 319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本文通过解析“双碳”目标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了低碳目标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从空间环境、绿色交通、低碳产业、能源循环利用、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

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浓度急速上升,气候持续变暖,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威胁,而城市地区的碳排放已经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以上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生态城市研究进程中,诸多学者和学术组织陆续提出了生态、绿色、低碳、韧性、健康等概念,生态城市是学术界和全社会最为认同的基本概念,也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永恒主题。

尽管相关概念的内涵范畴不同,但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



理论渊源与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低碳目标下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基础、低碳目标下生态城市建设政策体系、低碳目标下生态城市建设实施路径。

国外低碳生态城市研究主题共现图谱





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诸多学者深刻反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快速工业化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提出了绿色生态思想和积极的应对策略,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2003年,英国发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引发了以低碳减排为目标的城市建设热潮。

众多学者开始以低碳为目标提出全球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





政策体系

1992年5月9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其终极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以保证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和干扰不会发生。

自1995年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都会举行,先后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巴黎协定》等重要协议,缔约国数量不断增加、国际共识更加明确。

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中,制定了针对《巴黎协定》确定的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的实施细则行动路线,其通过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是第一份明确逐步减少煤炭的国际协议。

低碳发展战略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样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2017年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分3批颁布了“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政策”。





实施路径

国外生态城市发展以能源、交通、建筑、环境、废弃物为重点领域,在此框架下寻找低碳发展道路,提出利用可再生能源、公共交通、绿色建筑、优化绿色空间环境、废物收集利用等具体措施。

中国城市基于生态低碳理念制定发展目标,从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体制创新3方面构建低碳发展路径,完善评价、监督、管理政策体系,推广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公共交通模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促进城市生态低碳化发展。


典型实践与行动总结

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是生态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以欧洲和新加坡最为典型。





丹麦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气候规划》第一版明确提出哥本哈根将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之都的目标;《哥本哈根2025年气候规划》进一步制定了3个阶段的实施与评估计划,提出主要低碳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制定规划实施路线图。

《哥本哈根2025气候规划》主要措施路线

《哥本哈根2025气候规划》中的二氧化碳减排分析

能源消耗方面,对现有建筑进行低能耗改造,新建建筑全部使用低能耗建造方式,并对所有市政设施安装太阳能电池;

能源生产方面,拟于2025年实现供热碳中和,所有发电与供热主要基于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生产形式;

绿色出行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城市管理方面,采用节能型街道照明装置,并逐步为市政车辆替换新型燃料,施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





德国弗莱堡

德国在第一版《气候保护法》中规定,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减排目标,修订后将目标提高为到2045年实现碳中和,2050年以后实现温室气体负排放。

《弗莱堡远景规划2030》中,除常规内容,增加了城市气候规划、能源发展规划以及节能建筑建造标准,规划将弗莱堡市域内的河流、道路、绿地进行联结,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网络。

具体实施层面,弗莱堡市丽瑟菲尔德新区和沃邦社区构建了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完善的步行体系以及绿色舒适的开放空间;社区采用低能耗建筑、太阳能供电以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形式。

此外,社区内部具有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以交通小组、能耗小组为代表的居民自治协会。





新加坡

《新加坡绿色计划2030》中制定了未来10年的绿色发展蓝图,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最终建立一个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新加坡绿色计划2030行动框架

个人层面,倡导城市居民培养绿色生活习惯,从通勤方式、家庭用水、垃圾生产、电器使用等方面引导居民的低碳生活模式;在组织层面,新加坡政府提出一系列生态基金与合作计划。

新时期生态城市的

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双碳”发展成为践行绿色生态目标的基本战略,为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节能减排目标


优化城市空间环境

中国从提出两山理论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都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根据中国城市空间环境普遍存在的现实情况,应采取如下优化措施:

(1)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以三线划定为基础构建自然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形成完善的蓝绿网络,提高绿地植被覆盖率和绿化质量,满足生物多样性和绿色空间可达性要求。完善不同尺度的城市河湖水体治理雨洪韧性管理机制,提升城市水生态韧性,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

(2)城市空间规划应贯彻小规模、渐进式、缓节奏、精细化设计原则。以轨道交通枢纽和城市公园为核心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开发利用,遵循功能混合和立体化开发模式,形成人流积聚、簇群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

(3)建筑设计以绿色建筑为基本要求,尤其对城市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积极推进低能耗、零能耗的被动式节能建筑示范,带动全社会的绿色建筑设计。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必须尽快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开发的有机结合,具体措施:

(1)提高各个层级公共交通枢纽节点的土地开发容量,通过功能混合布局持续促进职住平衡,以公交枢纽为核心规划停车站点与换乘空间,形成绿色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

(2)营造安全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环境,设置步行景观道与自行车线路,提高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比例,实现公交运输低碳和零碳运行

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

(3)从交通管理角度制定严格的分区停车收费制度,越靠近市中心人流密集场所收费越高,临近主城区边缘的换乘空间则可以规划低收费甚至免费停车场,以此鼓励更多人群乘坐公共交通。


推进低碳产业转型

中国大部分能源密集型城市均应从多方面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低碳化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的推广。

(1)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结合各个城市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低碳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低碳技术的创新完善。

(2)在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应逐步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积极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为主体的低碳产业和零碳产业,支持先进技术创新产品的研究。

(3)重视政府在落实“双碳”目标中的角色和职责,使其成为低碳发展的引领者,有效促进全社会形成高效、集约、低碳的发展趋势。


促进能源循环利用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城市既有的建筑、环境、市政设施、能源系统等都需要更新提质,持续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1)以绿色建筑思想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基础,积极推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的低能耗建造,从根本上确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基本原则。

(2)构建一个可再生能源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本保障,应积极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构建低碳、安全、高效、节约的国家和地方能源体系。

(3)不断研究和开发创新型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实现能源在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各个阶段的高效利用;对影响国计民生的粮食、水等资源应制定节约利用原则;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和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


建立支撑保障体系

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可持续的支撑体系,这个体系应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服务平台,贯彻和宣传绿色、低碳生活的基本准则。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贯穿城市发展建设的战略决策、规划编制、管理和运行全过程。

(2)在城市管理中依从托智慧技术建立低碳规划运营管控平台,积极倡导使用绿色、低碳技术,推进全民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节能减碳行动。

(3)开展广泛的公众监督公众参与,通过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推进城市绿色、生态的常态化发展。

 结 论 

“双碳”目标下的生态城市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发展趋势:

(1)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的内在机制限制条件,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自身条件制定具有实效性的低碳发展框架,将落实“双碳”目标作为城市发展的近期工作目标,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2)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动态过程,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面临的城市问题也不同,落实“双碳”目标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发展诉求和未来的城市规划制定具有弹性的发展策略。

(3)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从传统城市建设理论中汲取营养,把新时代的生态设计方法和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为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持,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气候风险能力,促进中国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构想。

本文作者:臧鑫宇,王峤,李含嫣

作者简介:臧鑫宇,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城市设计、韧性设计等;王峤(通信作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韧性城市、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生态城市与绿色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