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鼓励行业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技术创新、标准创制、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承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模式。发挥首都创新大联盟的牵头作用,搭建产业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19.拓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承接空间。按照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产业空间整合与功能升级,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完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机制,强化规划控制、产业布局、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统筹协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六)强化央地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促进中央企业创新成果在京落地转化。共同打造中央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通过转让、许可、投资、授权等多种方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中央在京企业开展股权激励和收益分配先行先试,探索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员工持股等方式组建成果转化项目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科技型企业。发挥中央企业创新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实北京未来科技城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建成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21.引导在京高等学校创新资源服务首都发展。围绕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加快推动首都高等学校协同建设一批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科学与新兴技术、未来芯片技术、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开展高水平创新,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引导创新成果与首都产业对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22.推进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在京落地转化。对接中央在京科研院所,搭建新技术孵育转化中心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统筹推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实施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围绕首都产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技术转移与示范、知识产权运营等。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组织实施“十三五”时期院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共建怀柔科学城。
23.建设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在京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协同协作,加快建设一批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新型研发机构,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成果和科研团队与企业需求对接,推动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