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现在不是在做各种工具、各种小玩意的设计,人工智能的设计已经无孔不入、无奇不有,但是最主要的是材料问题和增材问题。进去的是铁粉,出来的是一个铁器;进去的是铝粉,出来的是铝器;进去的是石膏粉,出来的是牙齿、人体骨架等石膏件。前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五大件,中国基本没有专利,都是跟跑。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处在一个最好的发展时代。
如果20年以后这五大件在全世界覆盖,都是欧美发明的,我国还是只能利用自己的产业链集群和加工能力把它们引进、消化、吸收搞出来,哪怕搞得生产规模最大,我们也很被动。
所以在未来二三十年,我们要力争这种未来产品至少有两三件是我国领跑,还有两三件是跟人家并跑的。
抓新质生产力,我国要着力在五大板块、五个层次、五大未来产品上去突破,这才代表我国整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就。
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优化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匹配的基础性社会制度,即生产关系的构建。这涉及改革开放,即供给侧结构性的制度化改革。
这里讲得的不是广义的生产关系,而是与技术创新本身直接相关联的一些制度。我认为有七件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制度化地创新。
1.增大研发经费的投入
新质生产力要重视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
我国研究开发经费的目标定位是每年占GDP的2%,这已经有十几年,有些省份、城市早就超过,但有的还达不到,全国平均约2%,最近几年已经超过2.5%(2022年为2.54%、2023年为2.65%)了。
研究制订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40年远景目标时应该提出一个逻辑,设定全国研发经费要占GDP的3%,到2035年是不是应当进一步提升到4%?
我国过去投入大量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产能超前,建设超前,把今后20年的基础设施需求可能都已经提前满足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省出来的钱更多地往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上去投。这个指标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化安排,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调整的。
2.增大原始创新研发经费的投入
科研创新首先是原始创新、从0到1的源头发明创造、无中生有的创新。
在这方面,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投资力度明显不够。
中国现在每年的研发费用位居世界第二,总量不小,但是其中只有5%~6%投资在原始创新上。
发达国家每年研发费用的20%投资在源头创新、重大发明创新上。
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源头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到2035年应该力争使我国的原始研发创新投入占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达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