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eo@lianyun.wang
(二)建立健全人才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实施各类科技人才计划,建立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杰青基金项目、中关村高聚工程、朱雀计划等相互衔接、多元立体的市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形成从战略科学家到领域顶尖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人才梯队。比如,依托国家实验室和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聚集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北京市杰青项目定位为引导40岁以下、富有创造力、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展原创研究和实质性国际合作,已累计支持4批143位项目负责人。实施“朱雀计划”,以市场化方式引进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家思维、工程师技能,拥有创新资源调配能力的高端项目管理人才。
(三)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首次以社会化评审方式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评价,不受申报人户籍、档案、所在单位性质等限制,让更多民营企业和机构的人才能够获得职称评价服务。积极破除科技人才评价中的“四唯”现象,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在部分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新型智库推行职称自主评聘;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人员实施分类评价,推行代表作制度;在工程系列中设置技术经纪专业,拓展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目前,全市已集聚形成从战略科学家到顶尖产业领军人才再到青年科技人才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其中,两院院士在京913人,占全国49%。“国家杰青”入选人才在京1805人,占全国39.3%。活跃研究人员数量超47万人,位列全球第1。在科睿唯安2021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北京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为253人次,占全国总量的27%,占全球的3.8%。
为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更好促进创新创业,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完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体系,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构建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强化创业孵化和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设立支持孵化机构建设支持专项,打造一批硬科技孵化器。目前,全市孵化机构达到500余家,孵化面积达到595.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2.6万家。强化对企业服务,制定实施独角兽企业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支持小米集团等一批领军企业建立了创新联合体。发布关于支持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健全培育和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