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eo@lianyun.wang
:经费规模翻了两番,从2012年的1.0亿元提高为2021年的4.3亿元;对接市级重点工作任务数量翻了三番多,从2项增加到11项;资助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翻了三番多,从500余篇增长到6800余篇;资助项目获授权专利数量翻了六番,从10项增长到680项;资助项目成果应用转化项目数量翻了四番,从6项增长到100项;吸引外部经费投入翻了三番,从1742万元增长到12440万元。通过改革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6个首个”:首个成功探索自然科学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的新模式,打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的渠道;首个以300万元/项的经费,高强度支持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首个建立“一次资助、终生联系”的杰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首个试点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使用“包干制”,探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首个试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先行先试政策;首个采用市区联动的模式加入国家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引导企业需求与国家优势资源对接。
(一)经费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2021年,市基金资助经费总额约20.8亿元。年度经费规模从2012年的1.0亿元提高为2021年的4.3亿元,年均增长17.6%。
十年来,北京市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125.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22.5亿元。市基金经费占北京市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从2012年的0.79%稳步增长到2021年的1.02%,占比增长了29.1%。
图20 2012年-2021年市基金经费总规模(万元)
(二)年均资助项目数量和科研人员数量不断增加
2012年-2021年,市基金共受理项目申请约7.4万项,资助项目约8794项,平均资助率约11.82%;年均资助率从2012年的8.82%提高到2021年的13.66%。十年来,市基金平均每年项目申请量为7442项,平均每个项目参与的科研人员为7名;北京地区年均约有50000名科研人员参与申报基金项目,平均每年邀请约5000名高水平专家参与项目评审工作,约500个依托单位承担基金管理工作。
(三)承担市级重点任务逐年增多
市基金努力承担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任务等市级重点工作任务,从2018年和2019年的2项,逐年增加至2022年的11项,全面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
(一)形成较为完善的青年人才资助体系
十年来,市基金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青年人才的资助体系和全链条的培养模式。2013年设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科研“第一桶金”,支持其自主选题开展研究,培养其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2018年增设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向40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以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导向,鼓励其通过实质性国际合作,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前沿研究,资助额度100万元/项,旨在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