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eo@lianyun.wang
(二)原创成果支撑首都发展需求
近十年,在市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多位项目负责人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据统计,十年来共有67项市基金项目直接支撑了相关成果申报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从2012年的7项稳步增长到2021年的13项,增长了85.7%。市基金为北京科技创新输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
2012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卫明研究员、北京建筑大学王随林教授等8位市基金项目负责人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占2012年度27项一等奖数量的29.6%。十年后,在202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市基金项目负责人风采依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教授、北京大学肖云峰教授等4位项目负责人获得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在9席中占据4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永胜研究员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在5席中占据2席;清华大学李德才教授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在3席中占据1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王丽强主任医师、北京工业大学曹万林教授等6位市基金项目负责人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此外,第七届市基金委委员谢晓亮院士获得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该奖项仅一位),副主任乔杰院士和顾问尹卫东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图22 2012年-2021年市基金项目支撑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情况(项)
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亚纳米厚且高度几何卷曲的钯钼合金“双金属烯”材料。PdMo双金属烯在0.95 V电位下氧还原催化质量活性达到0.645 A/mgPd,高出商用Pt/C 16.9倍。该研究为推动我国燃料电池和锌空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达到新高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等顶级刊物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立东教授团队通过引入Se优化调控了有效质量和迁移率的矛盾,在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SnS晶体材料中实现了高的热电性能;基于SnQ(Q = Te, Se, S)材料的热电发电和制冷器件优化设计,SnSe基热电材料实现约45.7度的最大制冷温差,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等顶级刊物上。
北京工业大学王立华教授团队研究阐述了对普通晶界滑移过程的直接原子尺度动态研究,揭示出常温下晶界滑移是通过原子尺度的直接滑动与原子短程扩散相互协调实现,展示了原子分辨的原位力学实验技术研究晶界变形机制的巨大潜力,并为原子分辨的实验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信息互补提供了新的机遇,相关成果支撑北京工业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了首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