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eo@lianyun.wang
北京理工大学钟海政教授开展了新型量子点合成的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Synthesis上。所发明的大尺寸量子点合成技术,2021年转化到致晶科技(北京)公司申请国际专利,2022年在创维公司应用电视超过2万台,产值接近1个亿。致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由钟海政教授于2016年6月注册成立,是一家新材料科创企业,致力于量子点技术的产业化,累计融资额已近1亿元。
(一)成功打造联合基金“北京模式”
2012年-2021年,市基金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深入推进联合基金工作,积极参与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的发展大势。通过建立“市-区-企业”三级联动的基础研究合作模式,持续引导科技研发型企业和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共有科兴、纳通等10家企业先后出资加入联合基金,外部投入经费由2012年的1742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12440万元,与同期市基金财政经费占比由20%提升至40%。2021年,纳通、数字工软加入“市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海淀联合基金合作企业由4家增加至6家;城轨创新网络加入“市基金-丰台轨道交通联合基金”,丰台联合基金合作企业由1家增加至2家;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和投入基础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涨。2022年1月,北京小米公益基金会与市基金办签署捐赠协议,向市基金捐资5亿元(每年5000万,累计捐资10年),双方共同设立“市基金-小米创新联合基金”,尚属全国范围内公益基金会向自然科学基金捐赠的首例,对于落实国家和北京市部署,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极大激发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积极性
市基金持续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怀柔科学城先后出资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工作,围绕指南编制、项目组织等过程开展深度合作,瞄准基础前沿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力。加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三年来,市基金面向重点领域“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编制项目指南126项,其中103项需求直接来源于企业,占82%。吸引全国427家科研团队参与申报。先后资助5项集成项目、77项重点项目,资助总经费超过3.1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北京地区率先引导鼓励科研团队联合北京地区企业共同申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首期合作资助的82个项目中,北京地区企业直接参与56项,占比达68%,逐步走出一条引导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解决北京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的特色联合基金之路。联合基金已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