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eo@lianyun.wang
产生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发布了国内首款通用CPU、国内首个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首个FPD-EDA全流程解决方案、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等一批创新成果。
“科技抗疫”贡献中关村力量,在新冠肺炎病毒快速检测、抗体与疫苗研发、治疗药物研发、无接触诊疗等方面快速响应展现科技实力,研制生产了一批科技抗疫重磅产品,国内唯一中和抗体药物和5款新冠疫苗获批上市,9款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6款新冠诊疗仪器设备通过国家应急审批上市;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科兴中维等企业研发的新冠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出口巴基斯坦、印尼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呼吸机、CT机、新冠肺炎诊断试剂、测温设备等一大批硬核科技驰援海外,助力全球科技“战疫”。
十八大以来,示范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实施中关村高精尖产业“强链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打造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
从2012年的以电子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到2021年的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向高精尖经济结构调整,初步形成“241”高精尖产业体系。
产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8.4万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5%,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示范区地均收入51.3亿元/平方公里,地均税费3.0亿元/平方公里,2021年分别增长至172.9亿元/平方公里、6.5亿元/平方公里,增长率分别达到237.0%、116.7%,进一步实现集聚集约发展。
图5 2012年-2021年中关村总收入
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双发动机”作用凸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收入翻了两番,由2012年的8941.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4.3万亿元,是2012年的4.5倍,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球前列,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1/3;生物医药产业在新冠疫苗和检测试剂带动下增势强劲,总收入由千亿元增长至近5000亿元,聚集1600余家企业。
图6 2021年中关村总收入按技术领域分布
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材料、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大重点产业亮点纷呈,如先进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汇聚京东方、北汽福田等近2000家企业,总收入翻了一番,达近万亿元。福田康明斯、三一重工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成为世界级行业标杆,树根互联、梅卡曼德等7家企业入选“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科技创新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