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eo@lianyun.wang
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促进开放创新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和传染疾病防治等全球性问题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出中国的解决方案,做出中国的贡献。围绕全球性和区域性问题,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科技组织。保持和扩展共同的基础,推动中美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如科研诚信、知识产 权、开放科学、数据管理等)以及在基础科学和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合作,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完善共建规则制度,健全科技合作机制。以我国大科学设施、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优化的科研和创新环境,吸引世界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来华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各研究与创新主体搭建合作平台,共建合作研发机构。(五)建设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多层次环境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有效运行,依赖于多层次环境支撑系统,包括:1.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创新政策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重塑产业政策,减少针对特定产业部门和企业的纵向产业政策,用更有利于完善要素市场、营商环境和市场竞争的横向产业政策;向民营企业投资开放更多行业,促进竞争;进一步深化改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以及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有利于促进引领型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矫正过度的竞争和不合理的垄断,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主要采取两方面措施:第一,构建必要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体系,通过严格的执法,保护高质量、有实质创新的新产品和技术;第二,是通过多样化的科技政策组合促进创新创业活动,保持创新的多样性。3.有利于积聚创新资源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聚集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依托大科学装置,吸引和集聚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教资源比较丰富、产业门类相对齐全、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体系,加快构建强大的复合生态系统。一方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功能型平台,打造宽广的创新平台;另一方面,以城市功能重塑创新生态,在城市规划中重视并预留创新空间,特别是大学、研究所周边区域,促进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社区功能的有机结合。4.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激发创造性的环境第一,明确人才培养机构职能.改变大学中重研究轻教育的倾向,树立大学教育为本的理念,加强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功能。明确国家科研机构的使命导向,加强稳定支持的力度,加强大团队作战和重大技术攻关的能力,在持续稳定的有组织的科研中培养人才,造就队伍。第二,推进科技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使科研人员摆脱短期、实用主义的考核,促进产生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第三,建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学文化环境。第四,改革科研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健全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第五、加强科研诚信政策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建立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发展的伦理准则及科技伦理审查制度。